四大绣品的历史和艺术特色及图片欣赏

传统手工 | 十字绣 / 作者:思思哒 / 时间:2014-10-12 / 6785℃

四大绣品的历史和艺术特色

蜀绣

又称“川绣”,产于四川成都。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蜀绣盛唐时期已有记载。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几家打着顾绣铺名的作坊),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花纹取材,由艺人们根据民间吉庆词句或流行式样,自行描绘绣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苏绣构图布局及运针设色方法。模仿绘画章法构图的纯欣赏品绣画较少,民间质朴喜庆气息浓厚。当时成都是生产蜀绣的中心。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传统针法绣技近100种,常用的有30多种,如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绳索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解放以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粤绣

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粤绣中的广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佛山刺绣
南海刺绣,现在统称为广绣,己十分闻名。据唐代苏鄂在《杜阳杂记》所载,永贞元年(785年),广东南海贡卢眉娘,年14岁,纤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点。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卢眉娘》更作了详细记述:“唐时南海多奇女子,……若卢眉娘者,巧于刺绣,皆古今绝奇女也。眉娘生而眉绿细长,人以眉娘呼之。唐顺宗初,南海贡奇女即眉娘,时年十四,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划分明;又能以五彩丝一缕分为三缕,于掌中结飞盖五重,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外有执幢捧节之童,不啻千数。其盖广一丈,重三四株,自煎灵香膏傅之。顺宗叹其工,谓之神姑,因令止宫中,日惟饭胡麻二合。元和中,宪宗赐金凤环以束其腕,知眉娘不乐宫掖,遂度为女道士,放归南海,乃赐号逍遥大师。”这一生动记述反映了当时广东刺绣的高超技艺水平。
南海刺绣,是广绣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已甚盛行。今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又称粤绣,包括广绣(以广州为中心)和潮绣(潮州为中心)两大派系,各具特色。广绣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及其四乡、南海、顺德、番禹等市县,绣工多为广大农村妇女,但以男工为精,女工次之。广绣以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富丽堂皇等独特风格在我国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广东新语》载古时广绣还“有以孔雀毛绩为缕,以绣谱子及肩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买于番舶”。
佛山刺绣在清代中期己盛行,并设有行会“锦绣堂”,供奉华光大帝为祖师。经营刺绣的店坊多在佛山镇内朝观里、长兴街两处。民国初期,刺绣行因慕上海顾氏刺绣之盛名,佛山刺绣又别称佛山顾绣。抗日战争前,朝观里以经营神功会景产品为主,长兴街经营嫁娶寿袍产品为主。佛山刺绣以清代后期至民初最为兴旺,有大小商号20多家,朝观里有大德、永泰、锦泰、永新、合德昌、广德新、梁合隆等,长兴街有福兴隆、锦隆、元新、华隆、陆汉周等店号较著名。男工以刺绣屏画、人物、鸟兽画面为多,清末民初有百人左右,至民国26年(1937年)男工大部分转业,此时佛山刺绣以女工为多。此外,各经营刺绣店户除雇请名师及男女工到作坊设计、制作之外,多以发给镇内家庭妇女或南海、顺德、番禺县农村妇女加工,兴旺时有3000~4000人之众。抗日战争(1937~1945年)期间,尤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出口刺绣品大减,销路受阻,佛山刺绣业极为衰落,全镇仅有6家,从业人员不足20人。建国初,长兴街有永祥、祥记、永华、新中、明新和朝观里的大德等6家,从业者27人。1956年全行业合营成立了佛山市刺绣合作社,1958年与华侨机绣社合并成立佛山市华侨刺绣厂,以后几经分与合,最后佛山市刺绣品由佛山市绣品工艺厂经营,后因发展机绣品生产需要,刺绣品(主要是古装戏服)从绣品厂分出划归今玩具总厂生产与经营。
潮汕刺绣
与广绣合称为粤绣。潮汕地区的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
自清代以来,潮汕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潮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
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
1、绒绣。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2、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3、线绣。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潮绣作品《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安春鸟》等,在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工艺赛会上得奖。刺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
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1.潮绣题材内容和图案纹样,独具特色。潮绣既是民间艺术品又是实用欣赏品。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明清时期,既不受文人画的影响;近百年来,更未受外洋艺术渗透的冲击,现代新美术工作者的介入,也难以改变固有的“民间刺绣”特色,原因是:历史上,过去和现在都有一批从事潮绣设计的画师。它札根于民间,溶汇了潮州术雕、潮彩、潮州木偶等民问工艺,形成了丰满浮突有起伏而多变化,有条理而不紊乱,色彩富丽,组织细密,丰富多彩的总体风格。给人以高贵典雅、热闹欢乐的艺术效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绣的题材,极为广泛,除人物、花鸟、动物走兽、器皿、博古、龙风之外,经常配以海产鱼虾以及南国花果的佛手、菠萝、林檎等瓜果一类题材,甚有特色。高明的画师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整理加工、提炼取舍,变为装饰性纹样。潮绣的设计稿,线描是常用的一种技法,用线去表现形象,刻画出各种不同物象的质感。既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它以高度概括的凝炼线条,生动地勾画出各种物体。人物则强调情势,花鸟则强调动态。它在未经着色绣制之前,已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详见附图:清代彩眉白描图稿)。
强调装饰性,是潮绣图案构成的基本要求,是由潮绣的实用性决定的。作为厅堂内的潮绣饰品,必须同整个建筑物的木石雕刻、金漆画相协调;作为戏剧服装的潮绣,义必然同整个戏台场面相和谐。因此,饱满、均齐、瑰丽,生动,就是设汁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潮绣在纹样、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设计,既要求有变化,又要求统一。如梅雀图,梅的枝梢的距离,高低疏密,必须多样而有变化;大梅干的穿插,则必须集中而统一。否则,仅有变化而没有统一,则构图松散、软弱、混乱;反之,仅有统一而没有变化,则会呆板、无生气,使人感到单调、贫乏、生硬。潮绣纹样的组织方法是比较科学的。除了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之外,为了实用上的需要,还创造了长卷纹样。它像绘画中的长卷一样,既有连续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我认为它是绘画同图案结合的一种装饰图案,这种图案,很像潮州木雕、石雕一样,它不受时间、空间和故事情节所制约,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视觉和联想,将人物一个一个地罗列在长卷画面上,然后以景物衬托,填充构图的空隙,但仍能保持着事件情节的先后主从关系。这就既有主要纹样,又有次要纹样和补空纹样。值得可喜的是前辈画师为潮绣出色地创造了许许多多补空纹样,像团龙图案之云纹之类,既起了活跃生动效果,又填补了构图之空隙,使其饱满丽匀称。给人感到优美、生动又非常舒服。
这一类潮绣图案的作者,不是画家,而是长期扎根于民间工艺的画师,几百年来,画师们多数既是擅长刺绣画稿又兼拿手画佛画,画墙画,画鲎壳扇,有的更能彩绘花灯;在潮州的潮彩艺人同时又为绣庄画绣稿,如陈琼、鹅仝画师;更有不少能画善绣的画师,如著名的蔡戍子、林涛生,杜进茂等艺人,他们世代相传,辈辈都足出色刺绣名家和画师,在清末的潮绣繁荣时期,从事民间美术的专业画师数以百计,他们对潮州民间美术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创造浓郁地方艺术特色,作出卓绝贡献。
“刺绣本属于妇功,除官服和戏装多完成于专业男工之手,其它一切创作,多出于民间妇女农闲业余成就,使用者和欣赏者照例也是多数人民。所以色彩富丽组织细密实是应有长处,正反映着一定区域人民情感的奔放,生命力的旺盛。中原刺绣从唐宋以来,就已和上层文化相联系,受文人画和宫庭艺术趣味影响格外深。例如宋代朱古柔、沈子蕃之刻丝,明代顾氏绣,清初如皋冒氏刮绒绣,无不依傍当时名家画稿。至于明代著名之发绣。也只是近于明代画家尤求、丁云鹏等人画稿的复本而已。广绣(这里指广东刺绣)有一个特征,为一般谈刺绣的较少道及,就是它始终不受较前或同时文人画影响,还保留女红传统中不可少的巧手慧心,以细密针线繁复色彩自出心栽来进行创作,正如潮州木雕,不受元明以来小说、戏剧、版画影响,独具匠心,未进行透雕浮雕。得到成就一样。”摘自(沈从文《谈广绣》ll4页)
2.潮绣使用的原、辅材料与运用千变万化的工种技艺比其它绣种繁多,是另一个特色。
潮绣常用的材料有金线、银线(仅金银线便有进口金银线、正金银线、冲金银线三种)、花线、各色绒线、纱线(用于点缀)、棉絮、纸钉、绸、缎等。
潮绣经常运用的基本工艺针法有:像形针法、锦纹针、花型针、竹编针、松子针……等;还有辅助性针法:如旋针、勒针……等共达60余种。在工艺处理上,强调表现象形、质感、勒线。针法变化多样,针脚匀称整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使物象活灵活现。尤其是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技法,即用金线作漩涡状钉绕成小于图钉盖园片,片片相叠盖,鳞之下端可翻动,真如鱼鳞模样生动。这种立体针法是刺绣工艺中难度较高的技艺,在我国刺绣同行中,都叹为观止。
潮绣绣艺程序,以龙头为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川白描勾画出龙头的轮廓和结构;二是垫棉、垫各种形制的纸钉,突出了骨骼鬃须;三是在垫料的上面铺绣金线,目、眉、舌则绣上绒线;四是用包上各色丝绒的纸钉勾勒出线条结构(图见76页)。
潮绣钉金绣的技艺灵活多变,随表现物象的需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铺”、“垫”、“钉”、“贴”、“缀”等五法。
铺,是垫的前奏,未垫高之前,将需溥垫或垫底以粗纱平铺一层,实际也是垫的一部分,但有些平铺之后,不再垫高。
垫,是用纸钉、棉絮为物象垫底,呈浮雕状,突出物象。
钉,是在铺线或垫钉、垫棉上钉上金线、银线。
贴,也称拼贴(有些钉金绣品,无有此工序),是将物象分析成局部钉绣,然后,把已绣妥之局部进行拼贴成整体或整幅。
缀,足在整幅绣品组合拼贴完成之际,进行调整修饰,点缀配物,如同中国画调整画面的点苔作用。以上这五种绣艺的技术处理,常常使绣品有浮雕似的艺术效果。
3.潮绣,由于绣制材料的差异,可以区分出七个绣种,这同其它名绣比较,可说是它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1)钉金绣以其金碧辉煌、粗犷雄浑的凸浮雕效果为特征,也叫钉金银绣。以使用金银线为主(包括正金线和充金银线)色绒线为辅,绣制之始,用棉花或纸钉垫地,再施以“铺”、“垫”、“钉”、“贴”、“缀”等60多种不同针法技艺绣制而成。
(2)金绒混合绣。以金银线、绒线结合绣制,并在主要部分加以垫浮,尤其应用对比色强烈的色绒线刺绣,配以金线勾勒,达到色彩瑰丽而不俗气;绣制浮凸而产生浑厚质感。
(3)绒绣。纯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在主要部位,也略加棉花或粗棉线薄垫,绣品细腻精美。
(4)线绣。用各色真丝绒或人造丝线,用平面绣制,绣品晶莹瑰丽,有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传统产品主要有披巾、枕套、帐眉等日常绣品,是民间织绣品,具有民族民问色彩。
(5)洋金银线绣。顾名思义,使刚进口的金银线绣制,同国产金银线相比,有着二种不同品种和艺术效果,故另类称“洋金银线绣”,线细而秀,以平金盘地,钉缀各色丝绒线,绣艺分轻工、重工、满地花、散花之分。其钉金技法细致,色彩雅丽,绣艺精美。产品主要为短花衣,褂裙和仿古官服等。(图见l38页)
(6)发绣。是运用头发代替丝线绣制而成的绣品,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显其质朴素雅,针迹细密,色泽柔和的独特风格。人物绣像以短针脚平绣为主,绣迹顺墨稿断续,细致入微,神态生动。古代的“发绣”,是佛教徒用白已的头发绣佛像和观音像,以表示对宗教的虔诚。现英国伦敦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宋代发绣《东方朔像》,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明代发绣“七襄楼人物图”(54.4×26.7百米),都是传世发绣精品。
潮州发绣,清末有不少刺绣艺人,参与绣制,据说抗战时期,惨被毁灭。20世纪50年代后期,潮州设计艺人卢岳炎等人恢复生产,其作品“仕女”发绣挂屏,在广州文化公园展出时,受到好评。l983年,蔡秀君被吸收入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专攻发绣研制,她创作的“奔马”、“鹰击长空”等发绣,推荐给北京中国对外展览公司,选送到海外展览,也甚得好评。
(7)通锦绣是在传统的潮绣、抽纱发展起来的现代民间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前后,潮州市丝衣厂的设计工艺师徐启锐与潮州市绣衣厂的设计工艺师郑奕群、郭信孝等,不约而同,在继承潮绣和抽纱传统针法技艺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品种——通透效果的刺绣挂屏,它以通为特点,以绣为主体,运用点彩与纳锦两种绣法绣制。其工艺特点是运用纯的纺丝行料的经纬方格纱,在通透部分之处,加以抽通工艺,再配以染、衬、钉、锁、垫等各种绣艺,组成点、线、面的绣锦画面,密实中见通透,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若浮若现,加以各种花纹综合交错,穿插流畅,组成千变万化的剔透纹样,宛如雕镂,更显出其清新秀丽、精美素雅的艺术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是潮绣事业的鼎盛时期,潮州市刺绣工业公司主管潮州市辖区数十家抽纱、刺绣专业厂社(包括:潮绣厂、网家绣衣厂、五家机绣厂和一大批刺绣社的生产、技术管理)。同时,组建了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在创新工作中,发现了垫绣与抽通工艺结合创新的通锦绣之后,总结具有:“在潮绣的传统技艺上出新;有地方特色;有新意境;适合作为现代建筑装饰品与旅游品。”为此,刺绣研究所组织了美术家刘人铭,刺绣工艺设计师陈烈波、杜英豹、林镜波和抽纱设计师卢岳炎、何可春以及刺绣研究所和原创绣衣厂一班设计师共10多人从三个方面进行攻关:屏风、挂屏、旅游品攻关创稿突破。例如“春满南国”立式大屏风(高1.6宽2.2米)由当时任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杨坚平主持总体设计工作和装潢配套设计,由该所设计师陈作农负责画面主体的孔雀、松树图案设计。再由杨坚平在图案上补上水仙花、画面外框的连续纹样,由擅长抽纱绣农设计的何可存、郑奕群完成,垫平绣由刺绣艺人刘菊花暨陈玩卿、陈楚君、卢楚珊等绣制;抽通工种由林玉燕、陈秀兰完成。这件巨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充分运用潮绣的垫绣、托地及钉针等技艺,绣出浮雕般的盛开红棉、牡丹、野菊花卉,以平绣技法绣出孔雀瑰丽羽毛,以钉索针法绣出孔雀羽翎,再以抽纱的多种技法,组织剔透玲珑的几何纹饰,衬托出浮凸的孔雀、花卉,栩栩如生。
通锦绣的可贵之处,在于敢在刺绣传统技艺中,另辟蹊径。因为传统的潮绣品,一向作为佛寺、庙宇、祠堂的特定陈设品,其瑰丽鲜艳色彩和民族风格与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相互辉映多么和谐。而通锦绣扬长避短,取潮绣之长,结合抽纱的抽、拉、挽、缚等技法,融潮绣之立体秀丽、抽纱之通透素雅于一体。达到同现代建筑相适应的效果。在1983年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荣获创作设计二等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收藏。
4.全国各地的刺绣,大多也运用于戏曲服装,潮绣同样也用于潮州戏曲服装。除此,潮绣还应用于潮州铁线木偶;应用于潮州花灯人物的绣服;潮绣还广泛用于绣制香包……因此,只要到佛寺庙宇、祠堂行一行,随外可见到用潮绣装饰的“彩眉”、“幛幡”、“宝盖”、“床围”;只要到广场、剑街道走一走,到处看到的潮剧、木偶是潮绣的绣品;人们在欢乐气氛中迎娶新娘,孩提在向新娘讨取用潮绣绣制的香包……可见,潮绣同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散发着民间刺绣之芬馨,它的用项之广泛,为其它绣种所罕见。
粤绣特色有五:
一、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五、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湘绣

湘绣起源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大家一致认为湖南长沙县沙坪是湘绣发源地之一,她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各地刺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早在战国时期,湘绣就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技艺。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由此证明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丝绸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对湘绣针法技艺的继承、改革、发展,湘绣技艺这棵独特的传统民族手工业之树终于雄居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之林。
湘绣简介
湘绣,即湖南手工刺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上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宽神诒,其中之味妙不可传。居家装饰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特点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湘绣服装
中华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之一,“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同时随之而来的丝绸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因此,丝绸服装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古代达官贵族为了显示其富贵和地位,在丝绸上绣有各种精美图案,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生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奇葩。比如皇帝绣有龙,皇后绣凤,文官绣鹤,武官绣虎等,这就是丝绸刺绣。中国刺绣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手工湘绣服饰在刺绣行业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公司开发的品种有湘绣睡衣睡袍、湘绣旗袍、湘绣肚兜、仿古宫廷服饰、湘绣裤装、手工湘绣牛仔系列以及湘绣成衣套装等.
湘绣针法
湘绣的传统针法共有五大类,72种。其中平面绣类32种;织绣类15种;网绣类11种;结绣类6种,还有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等针法。
(1)平绣类
平绣是以线平铺料面的绣法,共32种针法。
(2)织绣类
织绣是以线交织成一定形状的绣法,织绣具有较浓的装饰趣味,共有15种针法。
(3)网绣类:是以各种色线相互牵连,结成网状,组成装饰图案的一类针法,共有11种。
(4)扭绣类:是以线扭结连环组成图案的一类针法,共有8种,适于绣小件日用品和服装上的图案。
(5)结绣类:是以线结成颗粒状或圈状,组成图形或局部纹样的一类针法,共有6种。最常用的有打子针用于绣花蕊、蝴蝶眼睛等。

苏绣

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
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苏绣对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等……
工艺特色
苏绣的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按工艺分类
苏绣按针法可以分为:乱针绣与平针绣两类。乱针绣,顾名思义是针刺很乱的一种绣法,其实这是一种似乱不乱的刺绣,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用这种针法绣出的作品通常由直斜,横斜线错综组合,交叉掺合而成,再经过一次再次的分层掺色,疏密,直至光、色、形相似为止。而平针绣相对乱针绣来讲,线条的排列比较整齐,起针和落针都非常有规律,用这种针法绣出的作品较为平整,在绣制植物尤其是花类时较为常见。
按生产地域分类
本地绣:
产于江苏省苏州(苏南),比邻上海。并不能说只要是苏州商家所经营的都能称作苏州刺绣,正宗的苏州刺绣应隶属“本地绣”,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苏州本地人绣制的作品。绣工均属于当地人,产品细腻光泽,色彩过渡搭配协调,绣线劈丝,价格适中。
苏北绣:
产于江苏省盐城、怀安一带(苏北),苏州当地人称之苏北绣、江北绣。价格非常低,但做工也极差,绣线不劈丝,均为两绒或一绒半绣,谈不上艺术,涂鸦而已,不登大雅之堂。最经典的成名作品有“黄金大道”、“红枫”,除此之外,无论是做工还是销售价,都难以提升。近些年,苏北绣搅局苏绣市场,冒充苏绣、以次充好之事频频发生。但客观的说,苏北绣对压制本地绣价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宝应绣:
产于江苏省扬州宝应(苏中),色彩丰富立体感强,但绣线不劈丝,均为两绒绣,即一根线直接绣。因此远观或看照片,感觉立体效果尚可,近看却颇粗,不耐人回味。风景、人物乱针绣是其强项,但人物的脸部绣制(开相)等细腻的工作,还是交付技高一筹的苏州本地人完成,此外宝应绣的价格也偏高,国内市场难以接受。
发展历史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汉、三国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宋代
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代
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和民国时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其他绣品
巴山刺绣


巴山的地理位置特殊,地貌环境复杂,既受巴蜀文化浸染和渗透,又处于三秦文化和湘楚文化的辐射与影响中,既承接巴蜀文化的婉丽柔美,又有三秦文化宏廓明朗的不少物质。作为流传于巴山境内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而一枝独秀的民间刺绣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统一,又各具特点的印记;既散发着久远的古老文化气息,又显现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蓬勃生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刺绣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思维方法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在表现认识自然、社会生活方面,拥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和理解方式。地域性文化、地理环境结构和当地人文气息的交错影响和涵润,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巴山境内流传下来的民间刺绣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挑花,其二为架花,其三为釉花;在工艺制作上,三种刺绣都各有特色。挑花无论正面看或背面观,都呈现出一样的造型图案和精细工整的特色,而观赏者根本无从辨出刺绣品的正反两面;这不但是一种十分高超的工艺制作技术,也因此形成了挑花的最主要的特点。相比较架花就容易一些,只是完成正面图案的绣刺,无挑花的繁复技法,制作技艺更为自由,供刺绣者发挥的空间余地和伸缩性都很大,作品呈现出一种灵动活跃的主观感受和自然趣味;釉花则是在未经刺绣之前,先在白底色粗布上画出浅色的图案雏形,然后进行刺绣完成,形象虽可达到精确、精致的艺术效果,但难免有呆板之嫌。从现有的资料和保留下来的图样与刺绣真品,制作的时期和年代多为清末和解放前的刺绣物,尚无法将年代追溯得更为久远一些,这些刺绣品一律以青蓝色织绣而成。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其他鲜艳的色泽或多种彩线的刺绣珍品出现;虽然它的成色显得单一,但更加突出了它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巴山地区民风自然、纯朴的体现。
流传在巴山境内的刺绣品多为单纯的青蓝色调,其背底全部为粗织的白色手织老布,有其粗糙一面的质地,却更加显示出质朴无华的品质和善良的愿望表达;在简约清丽中见出雅致情调,在单一性里潜存繁复与叠加的构思,这无一不是刺绣者的独特地奇想妙思的具体体现。这些刺绣品全部来自未嫁之少女到出嫁前,怀着对生活的幸福向往的夙愿而倾尽心思的精心之作。无论是门帘、床单、被褥或床帐等,都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实用性功效极强。
这些遗留的刺绣品另一特色是:暗合于传统民间审美观的想象与延伸;比如“莲生贵子”、“花开富贵”、“秀才中了状元郎”等劳动群众所特有的基本情感和精神寄托。和苏绣湘绣比较,巴山境内的刺绣更加地含蓄和抑郁,这不单是图案花纹变形的隐寓色彩浓烈,在走针用线的变化中,也常常变化为线的过于偏长,有向外延伸感,而且线流有偏于纤丽、近似单薄的趋向;这是构成这些刺绣品的又一些细微的变化,虽然仅仅限于某个局部的松动和线的不太对称性,由此打破了一种固有的板结与呆滞感,形成整件刺绣品的或生机焕发,或灵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近年,巴山的民间刺绣品共有二十多件参加了巴黎国际民间艺术品展览等大型展出,受到了不少国际友人的推崇和喜爱,在这些独具东方特色和魅力的艺术品面前,人们不由得欣喜和陶醉,长久地驻足而留恋忘返。
凤翔刺绣
西府凤翔的民间刺绣布艺历史悠久、甘肃、陕西一带古周人织绸、制衣、刺绣的情景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民间刺绣不仅具有物质的使用价值,而且成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民俗文化形象载体,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
西府凤翔的民间刺绣重要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裹肚”、“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小孩的手脘上要扎五花绳,胸前要带香包,以辟邪健身。孩子过满月或者周岁时,外婆要送虎头帽子、胖娃娃、项圈、长命锁、手镯、布艺老虎、花衣袖筒、老虎枕头、狮子枕头、麒麟枕头、虎头和猪头鞋等,以示吉祥并求保佑。
布艺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如动物身上的装饰性的花卉等,都是通过简和绣的工艺制作而成。布艺主要依赖于凤翔传统的民俗而存在,孩子满月时,外婆给外孙送布艺老虎或布艺麒麟是毕不可少的一件礼物。布艺的造型典雅考究,颜色简洁明快,形象逼真可爱,天然成趣。
宁波刺绣
宁波刺绣,历史悠久,是宁波传统工艺品。长期以来,宁波民间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习惯。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民间刺绣艺人,绣品销路也日益增大。据《鄞县通志》记载,在1932年,宁波刺绣品销售量达15000多件,产品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与苏绣、湘绣、蜀绣竞相争辉,各具特色。
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宁绣”分为金银彩绣(又称仿古绣)、平绣、包梗绣、刀绣,尤以金银彩绣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最为著名。金银彩绣,是在真丝缎子和其他原料上,用金线和银线盘绣,用各色彩线绣制而成的工艺品。因工艺制作和使用材料不同,又可分为包金绣、垫金绣和网绣三大类。其制品有床罩、绣衣、靠垫、门帘、桌布和女式背包等多种。它既是工艺欣赏品,又是生活日用品,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当代著名学者赵朴初题赞为:“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妙笔神针。”
宁波刺绣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它构图概括,色泽鲜艳,多采用黑色、灰色、石青、酱红、赭黄、灰绿等柔和色彩。主要针法有:斜针、扣针、胖针、抽丝、朝纱、夹丝、晒毛针、打子针等不同针法,再以金银线盘绣装饰。刺绣品的图案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如龙凤、如意、牡丹、百鸟等,使绣品显得典雅华贵,古色古香,朴实沉着,富有宁波民间地方风格。
宁波刺绣的原料,多选用各色真丝、人造丝交织的绸缎,用金银线绣在彩色平绣的图案周围;有的则将金银线紧密排列,垫满图案的空间,融盘金与色绣为一体,富有高雅的装饰韵味。
近年来,宁波刺绣按照“工艺品日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要求,对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使产品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是生活日用品,更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1978年冬,赵朴初在考察宁波,参观艺人们的刺绣技艺时,极为赞赏,并写下了“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神笔妙针”四句赞词,高度概括了宁波刺绣所具有的特色。
近年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刺绣方法,使宁波刺绣更上层楼。1989年宁波刺绣大型屏风《百鹤朝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
汴绣
汴绣素有“国宝”之称,它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
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
北宋,商品经济大发展,刺绣成了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当时,刺绣行业与其他手工业一样,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类。手工业中著名的丝织,刺绣业由政府中少府监掌管。
那还是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业俱兴。在平定后蜀时,得锦工200人,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在京师东京设立了绫锦院来安置他们进行生产。以后,又不断在绫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绫锦工人。这些我国古代著名丝织业发达地区的优秀匠人聚于京师,使东京官营丝织业如虎添翼。绫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工匠人数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已发展成手工业作坊。绫锦院高手云集,产品专供皇室贵族官僚显要享用,也供军队消费和岁时赐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绫锦院的生产,太宗曾亲自到绫锦院“命近臣从观织室机杼”。
京师开封,有着实力雄厚、规模宏大的官营纺织印染业。宋初,官办的裁造院设在利红坊,后迁到延康坊.《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载:“掌裁制衣服,以供邦国之用。初:左藏库有缝造针工给裁缝之役”。载:刺绣,而官工不足,往往求索于民间。应运而生的文绣院,在宋代刺绣史上更是重要的一笔.文绣院成为末官办绣业的代表而载人史册。
文绣院的诞生,记载在《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文绣院》中:
常宁三年(1104年),“试殿中少监张康白言:今朝廷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无篡绣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间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锻炼织、纫缝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300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侯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
祟宁四年(1105年),开封城中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诞生了。文绣院的成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刺绣史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条条江河汇人大海,各路选聘善绣工匠人文绣院授艺,这无疑使全国刺绣工艺得到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文绣院的成立,标志着宋代刺绣又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遥想当年,300绣女云集京师,一起切磋技艺,十指翻动,龙飞凤舞,绣线长长,绣作恢弘,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五彩缤纷。
徽宗年间,又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
宋代的刺绣在唐代宫廷绣和日用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绣品生产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而开封的刺绣则体现了宫廷绣的最高水平。
让我们赏析一幅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宋代佳绣.
宋代《梅竹鹦鹉图》绣品原件高27.7厘米,宽38.3厘米.是以宋人写生工笔花鸟画为摹本。这是哪位大家的手迹?它在桔黄的绢底上,绣绛红色梅枝,劲秀挺拔。枝头梅花呈四种形态,一含苞待开、一露花初开、一满蕊盛开、一落瓣将残。梅花傲立在竹叶丛中,梅竹双清,傲骨漱诗情画意.枝头停立一只转首俯窥的彩色粥鹉,斜视蓍梅竹竞放.更渲染了画面自然活泼的绣品中运用了双色套针绣、纹绣针浓、抡针针法,平针、打籽绣等。光彩夺目的宋绣的针法,更体现出**效果。绣品上有清代“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寿华官鉴藏宝’,“三希堂鉴玺”、“继掸党珍藏”等朱印1l方,更显示了这幅宋绣的珍贵程度.
《枸竹鹦鹉图》是哪位丹青高手的遗墨?这幅绣品,又是哪位神奇绣女所为?这许是千古之谜,但宋绣独有的魅力已让人叹为观止...明代屠隆《考股余事》对“宋绣画”作了精辟的注解:“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缄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嘉。女红之巧,千指春风,回不可及。”
“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宋绣绽放着人民的智慧,渲染着传统文化的重彩,渲染着—座历史名城的英气。
刺绣如烂漫的山花,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她的根在民间,枝在阡陌市井,花开在无数美丽的绣女心中。宋时京都开封,刺绣之花可以说开遍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人杰地灵的古都又涌现出多少专业刺绣人才——“百姓绣户”。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规定“自今承节指挥及百姓绣户支工钱令绣造....”这说明,宋初的裁遣院已开始招雇百姓绣户。
在专业的刺绣机构没成立前,宋代上至朝廷“乘舆服御”,下至“宾客祭祀用绣”,都要委托市井百姓绣户和尼寺绣姑绣作,来满足衣服及宫廷用物的刺绣需求。也可看出,东京民间刺绣业是发达的,刺绣也是高水平的。而百姓绣户和诸尼寺绣姑已成为北宋民间刺绣的两支主要力量。
《东京梦华录》卷三《寺东门街巷》中载:相国寺东门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所居住”,可谓一个专业刺绣区。“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一景”。
遥想当年,开封民间大量应用着刺绣品。虎头帽、虎头鞋、兜肚、帐沿、绣枕、花巾…..城内迎风招展的72家大洒楼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额、望子也是绣制的。如大酒楼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又有“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甚至“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城中,“锦绣之衣,结束不常,一时新装,曲尽其妙”。
新中国成立了后,1955年春,开封第一个织绣组织“开封市机绣合作互助组”诞生了,这是今日开封汴绣的起步。1956年“机绣合作互助组”发展成为“开封市机绣生产合作社”。1958年,开封织绣正式定名为“汴绣”。他们对开封汴绣正行了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从民间收集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绣花鞋品、衣片、发现总结了历史作品中的技艺,不断完善汴绣的针法技艺,把汴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9年,汴绣长卷《清明上河图》进入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汴绣一举成名。历史名画被惟妙惟肖地重现在绣品。此后,传统的山水、宋人画及开封民间艺人的水墨花鸟画,逐渐步入汴绣的大雅之堂。1962年汴绣走出国门,1963年,汴绣开创了河南省绣品出口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汴绣走向了多样化,其中人物肖像绣品再次使汴绣走出中国,名扬世界。
1992年,文莱国王绣研制成功,是我省手绣工艺一项突破。此件精品的针法创新和大型肖像绣品工艺技术成果,填补了河南省一项空白。1994年,邓小平同志大幅绣像绣成,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绣像,而且在刺绣工艺上是一次突破。
西洋画走进中国传统工艺的领地刺绣,是刺绣技艺杰出的创举,汴绣用线调色,用线作画,这是刺绣的新工艺,是绣作中最难掌握的技艺。而表达光影效果的新针法乱针绣应运而生,她打破了常规无序的针法表现油画中的笔触,把光影色彩效果中的微妙关系表现得极为逼真。它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两种思想体系的融会、两种不同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
汴绣,与其说是针法和线的劳作,不如说是汴绣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是艺术集大成的珍品。


感谢作者授权转载,转载请保留作者原文博文网址:http://blog.163.com/cjdlp2010

→ 肉丁网微信公众号:【肉丁网】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删除。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上一篇: Photoshop轻松制作水波效果图教程
下一篇:水鸟的刺绣练习曲 来自青木和子《英国花草刺绣之旅》金凤花刺绣图案
相关专辑:十字绣图片十字绣勾边十字绣绣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