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 话中元之地官赦罪 和 盂兰盆节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猪猪瞎 / 时间:2018-09-27 /234℃

黄历七月十五日一般称为中元或中元节,有些地方也叫「七月半」,是个中国传统节俗大日子,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在民间则有鬼节之说,形成的宗教与民俗节祭,由来已久,在中国南北朝时代的《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七月十五日的僧尼道俗。

在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表现了与神佛沟通、与灵界鬼魂沟通的精神仪式与活动,文化内涵多元,精神意义深长,涵括的历史年代也很悠久。佛教、道教与民俗信仰融合浓缩在中元这一天,展现解救倒悬的慈悲胸怀以及人们心中祈望解厄得平安的心愿。

讚庆中元 道教地官赦罪

「中元」是道教的称法,就是地官的诞辰日,又称地官诞,中元节的节俗围绕着地官诞辰而生。道教中有玉帝任命的三官: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称「三元大帝」,民间称「三界公」,分掌天堂、地府、水域三界众生善恶的考察,每年向玉帝汇报考察结果。三官的诞辰各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据徐道编撰《历代神仙通鑒》的说法,天官、地官、水官这三位大神下凡,转生成为三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仪式。三位神明慈悲具大威德,北魏时开始传说在他们的生日这天赐给下界好事儿:元宵节天官赐福、中元节地官赦罪、下元节水官解厄。

三官大帝(网路图片)

地官职责掌九地十方,四维、五岳、八极,考察众生善恶,核定男女功过。中元节--地官生日这一天是地官慈悲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民间在这一天请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后来遍及于普渡一切孤魂亡灵。

南宋末的民俗岁时记《梦梁录》就有这般的记载:「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

进入清代,不论士大夫还是庶民大众,都很隆重地在中元日以及上元、下元日祭拜。江南苏州一带的民俗,每逢三元,香火鼎盛,轿船络绎不绝于途,还有一步一拜「拜香」至山的习俗。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着作《清嘉录》记载: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在地官赦罪的慈悲面前,凡人透过虔敬的「拜香」使自己澄澈下来、诚实检视自己身上善恶的因果,诚心改邪归正,这不就是得到赦罪的起点?如果胡作乱为,违反天理,却祈求赦免,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佛教盂兰盆节救助倒悬

在佛教中,黄历七月十五日这天,称为佛欢喜日、佛自恣日,同时也是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

据南宋僧人释誌磐《佛祖统纪》记载,中国最早设盂兰盆斋始于南北朝时代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当时梁武帝在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设盂兰盆斋供佛僧,其后每年七月十五又普施到其他寺院。到了唐代,盂兰盆会非常盛大。

盂兰盆起源

「盂兰盆」,梵语音Ullambana,来源于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犍连(Maudgalyayana)救母的故事。唐代《玄应音义》卷十三,音译「UIIambana」为乌蓝婆挐(挐,音:拿),意为「救倒悬」(注1),一般多称「盂兰盆」。「倒悬」形容人堕入饿鬼道和地狱的痛苦。

目犍连救母

目犍连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神通第一。他在修成神通时,即想要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他以天眼通功能看到母亲因生前的罪业坠入饿鬼道中,不得吃喝,浑身只剩皮连骨了。于是他用神通化出一钵食物送到母亲面前。母亲深怕其他恶鬼抢食,以左手护钵右手急急要拨食,却见食物到她嘴边立即化成火炭。

目犍连非常悲痛自己虽有神通却救不了母亲,于是前去请教佛陀如何救自己的母亲。佛陀说,他的母亲罪业深重,不是一人救度得了,嘱咐他在黄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僧众自恣日(发露忏悔自己罪业的日子,注2)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美馔和衣物等各种用具,装入盆中,在佛前供养十方僧众,得僧人发咒愿完毕,食用供食,他的母才能脱离恶鬼界。

目犍连遵从佛祖的教导,以盆斋供十方僧众,藉此功德,果然救出他的母脱离苦海。之后,目犍连请示佛陀,佛门弟子能否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供施佛与僧,报答父母恩情,得佛陀称善,斋供盂兰盆因而普遍。南北朝以降,盂兰盆节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注3)

唐代月令造盂兰盆营盂兰会

在《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犍连救母的故事精神与儒家的「孝道」思想融合,也涵融了善恶有报、因果报应的天理,变成中国民俗与佛教合一的节俗。在唐代以后的佛经的说唱故事「变文」中,「目连救母」成了非常通俗的说书故事,在明代京剧中,「目连救母」也是一个常演出的剧目。

到了唐代,盂兰盆会蔚成风气。唐孙思邈着《千金月令》有云:「七月十五日营盆供寺为盂兰会」。《旧唐书·王缙传》记载唐代宗七月十五日造盂兰盆饰以金翠:「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唐杨炯〈盂兰盆赋〉讚颂:「陈法供,饰盂兰,壮神功之妙物,何造化之多端!」

唐代僧人道世编着的佛教经典《法苑珠林》(成于公元668年)卷六十二记载,当时皇帝每年都送盆献供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并有专门的送盆官人。该卷中并记述造盆的具体作法及种种有关盂兰盆会的答问,反映唐时举行盂兰盆会之盛况。

自宋以降盂兰盆会祭祖祀先成俗

到了宋代以后,盂兰盆会和中元节都是道观、寺院中的重要年中行事,同时也是一般人家祭拜祖先的日子,十之八九斋供素食。如南宋末年遗老所着都城临安岁时记《武林旧事》记载:

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采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

可见到了宋代末年,林林总总的宗教和民间文化节俗汇聚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建醮、佛教营供盂兰盆斋,一般人家以新米、新酱、彩缎等好东西祭祖先,显示当时人感念祖先恩德的虔敬之情更盛于今天。同时,搬演「目连救母」明现善恶有报的天理,警惕在人间。

参注:

注1:《玄应音义》卷十三:盂兰盆正言乌蓝婆挐,此译云倒悬。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盛设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悬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此言讹也。」

注2: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僧人的夏安居(从春季到夏季的修行期间)修行结束,这一天是僧众自恣日,就是发露忏悔自己罪业的日子,若在这一天用盆盛满种种供物供养僧众,极为殊胜。

注3: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有以盂兰盆斋供报父母之恩德的说法:「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北齐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