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鼓鸣春草生──腊八节的由来漫谈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猪猪瞎 / 时间:2018-05-20 /1057℃

《礼记》中说道:「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意思就是:腊月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庆典是为了向祖先回报一年的收穫。汉朝蔡邕在《独断》中也说:「腊者,岁终大祭。」所以,在古代,「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

东汉《风俗通义》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可知当时歇冬的农人有狩猎腊祭的风俗。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裏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古人有在腊八这天擂鼓以为庆祝的风俗。《荆楚岁时记》有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载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河南濮阳和湖南新化一带现在也还有腊月击鼓驱疫的古俗。

腊八粥

民间还有在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最初传自印度,后人不忘佛祖成道之前所受的苦难,便在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吃粥以为纪念。而中国自宋朝以后便开始普遍盛行起来,在腊月八日这天,每座寺庙都要准备「五味粥」敬拜神佛,完后再分赠给善男信女。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就曾大力提倡吃腊八粥,认为可以延年益寿。

在清代,腊八盛典就极为隆重。据说雍和宫内有一口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来熬腊八粥。熬腊八粥的食材包括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杂粮以及各种乾果等。初七清晨,监粥大臣到雍和宫下令生火,并监视整个熬粥过程,一直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供粥大臣率领文武百官在佛前供粥,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并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捨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民间有「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民谣,从喝腊八粥开始,人们接着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过小年」,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

在民间,有些特别遵循古风的家庭,天没亮就已经吃过腊八粥,同时留下许多,吃个好几顿,以表示「富贵有余」。

腊八粥是用乾果、豆类煮成的,这些食物在中医看来,大多具有健脾养胃、补气养血、暖身驱寒的功效,煮成粥后易于消化,适合严冬寒冷季节食用。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蒜指在腊八这天用醋泡蒜。到过年前后,在醋中浸泡了二十几天的蒜瓣会呈现青绿或碧绿色,不过,因为蒜、醋的品种和放置环境的不同会稍有差异。

泡腊八蒜的醋被称为腊八醋,到蒜瓣发绿的时候,醋也有了蒜味。过年时,北方大多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就着腊八蒜、蘸着腊八醋吃,则是过年前后的一项独特风俗。

腊八豆腐

除了华北地区有「翡翠碧玉腊八蒜」外,其他地区也有在腊八节前夕晒制豆腐的。安徽黟县的民间风味特产、传统菜就是「腊八豆腐」 。

腊八豆腐是把做好的豆腐经过挤压、调味,再进一步烘烤,或放在冬日的太阳下晾晒,慢慢晒制成坚硬、金黄饱满的另类豆腐。

据说,这道美食的产生是源于一个巧合。有一位妇女需要出远门去帮人做嫁衣,临行前匆匆将手中的豆腐放在门前的石磨上。这一去就是二三个月。

回家时,发现石磨上的豆腐不但没坏掉,还变得金黄坚硬,而且还有香味,味道也很好。于是用同样的方法再制作一批,加上盐,给出门经商的丈夫带着,同行的朋友吃了都连连称好,丈夫欢喜得称之为「老婆豆腐」,黟县的「老婆」二字的发音很像「腊八」,久而久之这种豆腐就被称作「腊八豆腐」了。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