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团聚除夕夜 除旧布新好过年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猪猪瞎 / 时间:2018-10-03 /153℃

除夕,汉族传统节日。黄历十二月末日之夜,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

除夕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除夕前还要准备多种佳餚,除做一些够吃到初五、六的鸡鸭鱼肉外,各地民间还普遍做一些独特的年菜,如台湾此日要作「长年菜」,即将芥菜切碎加肉丁煮热,正月间只要热一热就可以吃。

贴春联、年画也是除夕各地民间的习惯。除夕晚饭又称年饭、团圆饭等,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天,远在外地的家人都赶回家来,全家团圆。晚饭前,通常要奉神,燃放鞭炮。年饭十分讲究,菜餚丰富,多有吉利名。晚饭后,家长要给家人发压岁钱。

除夕夜裏,各地民间亦有除夕守岁的习惯。相传,除夕守岁始于南北朝时期。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都以守岁为题,即兴赋诗作词,留下众多的名篇佳句。

到了唐代,除夕守岁尤为盛行,诗人们守岁情浓,发于笔端存于诗中者甚多。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等诗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实绩的开明君主,在除夕守岁之夜表达他渴望风和日丽的春天早日到来,举国上下安居乐业。

唐代诗人王湮〈除夜〉诗云:「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顔暗裏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洋溢着诗人的青春气息。

旅居海外的游子如何度过除夕?他们的心情会是怎麽样呢?请看明代诗人袁凯的〈客中除夜〉:「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在外面时间长了,到了除夕之夜,听见房外响起爆竹,竟忘了「今夕为何夕」,看见他乡之人欢度除夕,不免牵动乡思。

此外,除夕民间还有多种禁忌,如压岁钱讳奇数,严禁駡人或说坏话等。也有的认为通宵不眠,认为越晚睡觉来年越有福气。

过年是华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黄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据《书.舞典》和《梦粱录》等文献记载,古代过年叫元日、元旦、新年。当时过年的时间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到岁末。这一天,人们把它当成盛大的节日来庆贺。

北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写出了当时过年的盛况。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当时杭州过年︰「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明朝叶颙的〈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也是把春回大地的气息刻画出来。

为什麽叫过年?相传在太古时代,有个叫「年」的怪兽凶残无比,每隔365天,晚上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由此,人们到时候就要熄灯灭火,避难躲灾。

一次,「年」到一户人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了一堆竹子取暖,小孩一不小心,把一个水盆碰落地上,燃烧的竹子顿时爆响不已,「年」因怕红、怕响、怕火而吓得掉头逃窜。此后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和穿大红袄来驱邪消灾,祈望五穀丰登、六畜必旺。

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福」字、对联、年画及拜年、放鞭炮、开焰火、走亲戚、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等习俗。过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江西永修一带乡村腊月二十五即开始过年,并有打赤膊之俗;福建莆田市称年三十为「小岁」,到正月初四或初五,还要过大年「做大岁」。

大年初一早上,各地区还有许多特有的饮食习俗。山东部分地区吃素馅饺子,泰安一带吃黄麵窝窝;河南泌原县吃饺子煮麵条;豫西一带吃饺子煮粉皮;闽中等地吃鹹麵拌素菜;漳州人则吃生蒜、香肠、皮蛋;苏州人在沏茶时,要往茶壶中放两枚橄榄。无锡一带吃炸元宵;湖南长沙吃辣鱼肉;浙江宁波吃豆粥;广东潮州吃「腐圆」;海丰则吃素食;贵州吃糯米粑粑。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