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话和一组1983年元宵节老照片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Mike / 时间:2018-08-15 /181℃

“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束桃花”。

正月十五是一年里第一次月圆夜,古人的夜晚就是“宵”。所以就有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近现代诗词学家张伯驹的《菩萨蛮》:“庭前犹积残年雪,良辰又到元宵节。人寿月团圆,红妆围绮筵。银花开火树,竞看龙灯舞。装点似承平,繁华不夜城。”描写了火树银花不夜城的元宵盛况。元宵节始于西汉,繁盛于唐宋,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颂之,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



一组1983年元宵节的街拍老照片,35年过去了,照片里面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步入老年。感叹时间流逝,逝者如斯夫!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查阅古代诗词,第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当属隋炀帝杨广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其中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这样的描写,颇具文采。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初一,万国使节前来朝拜,滞留到正月十五。端门外、建国门内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戏台连绵八里之长,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通宵达旦,尽情欢乐。风流倜傥的隋炀帝携带着妃嫔宫女,登楼观灯,一睹所谓的“太平景象”,与民同乐。

到了唐朝,国富民强,京城长安已是百万人以上的国际大都市,社会开放,文化自信,元宵灯节场面豪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许人们出门赏灯,称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灵异小录》记载:“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之夜,皓月当空,春风融融,华灯齐放,妇女们成群结队,穿着新衣,走出户外,来到闹市中观灯、看热闹。




猜灯谜

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唐玄宗在长安兴庆宫前举办大型元宵晚会,将闹元宵活动推向高潮。成书于唐大中九年(855年),由郑处诲撰写的史料笔记《明皇杂录》记载:“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楼,观作乐。贵臣戚里,官设看楼。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宫女数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边歌边舞。太常寺乐工演奏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大象、犀牛也纷纷入场,伴随着音乐鼓点起舞。府县组织的龙灯旱船、马戏斗鸡也来助兴,彻夜灯火辉煌。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宋代的元宵节,比前朝还要繁华热闹,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间参与更加广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长了两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所竖的木材正对着宣德楼。御街两廊下表演各种奇特技艺、新异本领的人,歌舞百戏,一个接着一个,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



北宋词人周邦彦流落他乡,在元宵节感怀故人旧事而作《解语花·上元》:“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宋代的元宵节,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与自己的情人相会,相互表达爱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苏轼曾在杭州度过三个元宵节,对此有很深的感情。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过元宵节,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时的元宵节盛况。在灯火的辉映下,俊男靓女个个满面春风,顾盼神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于是写下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描述了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影重重、热闹赏灯的场面。

放烟火,看花灯,猜灯谜,整夜在外面疯跑总有看不完的热闹。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张灯十夜。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不仅京城都市里的青年女子观灯幽会,而且乡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点唇,走出家门踏月夜游,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

唐寅的《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首诗描写了乡村的元宵节,灯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丽,满街珠宝翡翠闪耀,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由于观灯人多,还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灯市词》说:“谁家闺女路旁啼?向人说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桥边过,看放花儿忽失迷。”

明清时期的女子除了观灯、看焰火等娱乐活动外,民间还有走桥、走百病的风俗。《帝城景物略》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这里说的就是民间元宵习俗“走三桥”。

《清嘉录》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长元志》也有记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这是女人们的特殊活动。元宵夜,她们三五成群结队要走过三座桥,并且要挑选名字吉祥的桥,如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明人陆伸有《走三桥词》曰:“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徧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在古人看来过桥渡河是“度厄”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女人们走桥时都穿月白氅衫,打扮与月色相配,明人张宿《走百病》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桥过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杂记》记载,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元宵节要燃灯庆祝。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

汉武帝时,把对「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论士族庶民,一律「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逐渐在我国扩展开来,历朝历代都以此为一大盛事。是夜,天上皎洁的明月与地上辉煌的灯火交相辉映,诗人则是以生花之笔,描述了此节日的习俗和特色,让后人传诵不已。

元宵节的月,是历代文人描写之点。如唐代苏味道写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明代唐寅写的:「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元宵》);清代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把元宵节的月与灯、春与人描写的淋漓尽致。

灯,是元宵节的主角,元宵节也称灯节,有祭祀、敬神、驱邪、祈求光明之意,是历代文人描写最多的。元宵节的灯多种多样,有梅花灯、荷花灯、仙鹤灯、长鲸灯、鳌山灯等,灯上画着着名的神仙故事和历史故事。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或猜谜语,从故事或谜语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神,从善如流、见贤思齐、弘扬正气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代时,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卢照邻写的《十五夜观灯》诗:「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形像的描绘了灯火规模之大,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的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的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

从这裏人们可以了解到盛唐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的城市风貌。宋代以后,人们对元宵节依然重视,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彩灯。如苏轼写的:「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辛弃疾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元宵。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象徵着「团团圆圆」,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写道:「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清代符曾写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裏卖元宵」,描绘出人们卖元宵、吃元宵的场景;清代丘逢甲写的《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描写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大地回春的夜晚,春天的来临,人们心情愉悦,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写道「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描绘出「眼前无限春」的特色;清代阮元在《羊城灯市》中写道:「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描写出月光伴着春色扣门而来,诗人对着一阑如水的月色,一窗氤氲的灯火,心境澄澈而平静,挑灯捧书夜读。

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驱除邪魔,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正月为春季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开春祈求丰年;在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表达团圆、平安、和平的意愿,诗人们的优美诗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