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探源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 / 时间:2018-10-17 /211℃

除夕的由来

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有旧岁至此夕而除的意思,现代民间把这一天也叫做「年三十」。追溯史源,发现在西晋周楚所写的《风土记》中有这么一段:「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又载:「上古之时,有神荼垒郁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下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可知当时就有「除夕」一说。

除夕的习俗有哪些?

当天一早,全家大小就要把家裏打扫乾净,而离家在外工作的游子也要不远千里赶回来,与家人一起团聚。因各地风俗不同,习俗也不尽相同,不过主要的习俗有下列几种:


打扫完之后,接着就要贴春联。通常在门上、米缸上、橱柜上及牲畜围栏上会贴上各式春联。例如:米缸上会贴「满」字,门边上会贴「福」字,牲畜围栏上会贴「六畜兴旺」等。主要目的期许来年能更丰收、更顺利。


除夕当天下午会准备牲礼祭祀祖先及神明,也称为「辞年」。在台湾通常以发粿和年糕伴随一些鸡鸭鱼肉来祭祀,因发粿和年糕代表年年发、步步高升之意。台湾人祭祀时还会在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台语的「春」与「剩」谐音,表示富裕、会有剩余。此外,必备一碗「长年菜」,意即常常久久、长命百岁。用这些富有涵义的祭品来祭祀,一方面是感谢神明和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是祈求未来新的一年有更好的福气。


祭祀完之后,全家大小围坐一起,享用美食佳餚,也就是吃年夜饭,俗称「围炉」。为何称「围炉」?因为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团坐着围着炉子吃饭,因此叫做「围炉」。在中国古代,一些监狱的官员们甚至会在这一天特别通融囚犯们,让他们回家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之后再令其返回。由此可知:年夜饭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非常重要、有特别象徵意义的。

围炉所吃的食材也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别具意义的,例如:吃菜头意为「好彩头」;吃长年菜(台湾北部吃芥菜、南部吃菠菜)意为「长寿」;吃韭菜,代表「长长久久」;吃鱼意为「年年有余」、「富裕」;吃丸子类的食物,则象徵「团圆」。中国北方人还会准备饺子,因为水饺状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有的地区包饺子时,还会把已消毒过的硬币包进去,看看是谁吃到了包着钱币的饺子,那人就有好财运。南方人则准备年糕,意为事业年年高升。总之,是想在吃方面也能讨个吉祥。此外,除夕夜的围炉吃团圆饭,不能太快就结束,要慢慢吃,边吃边聊,吃得愈晚表示来年愈好。


围炉过后,家中的长辈就要开始发压岁钱了。因通常是以红纸袋包着钱,也俗称「红包」,有求吉利、镇邪压魅的意思。为什么会跟镇邪压魅有关係呢?因为相传有一个鬼怪叫做「祟」,专门欺负小孩,有一天,这个「祟」的鬼怪又要出来害小孩时,刚好这小孩的床边放着父母给他的红包,「祟」看见红包,马上就被吓跑了。以后,大家就仿照这种方法,把红纸袋里面装着钱送给小孩,以祈求长命百岁、平安长大。因当时称「压祟钱」,而「祟」、「岁」同音,民间便沿用为「压岁钱」了。


发完红包之后,大家会一起聊天欢聚,通宵达旦直到天亮,称为「守岁」。「不睡」与「不睏」意思相同,而「睏」谐音「困」,所以守岁就等同于「不困」,也就是「不穷困」的意思。在古代,守岁还有两种意义:年纪大的人守岁是「辞旧岁」,有汰旧换新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祈寿的意思,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所以晚辈们不能太早就寝,至少午夜十二时之后,才可就寝。关于守岁,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的的故事:

话说古代,有一种兇猛的怪兽,叫做「年」。「年」喜欢吃活人,所以大家谈「年」色变。「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出来吃人,而且常常是天黑以后出来、破晓时分返回。所以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就特别准备丰盛食物,先祭祀祖先以祈求保佑不会被「年」吃掉,然后再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炉吃饭,希望能阖家永远在一起。吃过晚饭后,为了怕「年」闯入,所以大家都不敢睡,坐在一起聊天壮胆,这就形成了除夕夜要守岁的习惯。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从古至今,虽然是世代交替轮转,但除夕夜守岁的习俗,依然保留。


守岁到午夜十二时之后,此起彼落的鞭炮声开始响起,终于迎来新的一年。鞭炮又称「爆竹」,在守岁过后燃放,相传古人认为「年」之类的妖魔鬼怪最害怕响声,因此燃放爆竹有趋吉避凶之效。相沿成习,此后每年除夕都要以爆竹声来除旧岁,并在爆竹声中迎来新的美好的一年。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