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礼俗 粽叶飘香五月五—端午节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 / 时间:2018-10-21 /419℃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重要及盛行的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为民间三大民俗节庆。端午节有许多的别称:

‧「端」有开端、初之意,故端五也就是初五;古时「五」与「午」同音,又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又称为「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

‧南北朝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也叫「浴兰节」。

‧ 在唐朝时,因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大臣为了讨好皇帝,迴避「五」的字讳,正式把端五改为端午。

‧ 因这天午时为「天中节」,午时即为「阳辰」,故又称「端阳节」。

‧ 有的地方亦称为「女儿节」、「五月节」、「五日节」、「肉粽节」。

‧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称「诗人节」;因悬挂菖蒲避邪,又称「蒲节」等等。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少的应节食品。


源于全民驱瘟防疫保健

端午节最早是源自于古代袪疾除疫、避瘟驱毒的习俗。端午节时值燠热的农历五月天,暑气盛、气温高、湿气重,正是蚊、蝇、毒虫和细菌最易蔓延孳生及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所以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月」或「百毒月」,五日视为「恶日」,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月之最,因此衍生许多驱瘟避疫的民俗活动,在这天提醒大家防疫健身,以祈求身心平安。

端午节不仅别称多,相对的其传说、习俗也不少: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力主变法图强对抗秦军,可惜楚王不听还把他撤职,并听从奸臣谗言将他流放异域;不久楚国京城被秦国攻破,忧国忧民的屈原悲痛之余,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深受楚国百姓爱戴,他死后渔夫划船遍寻不着他的尸体,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的躯体,民众用粽叶把包了饭、肉、蛋等食物丢入江中餵食鱼虾。后来古人借划船驱散鱼群,用米饭包成的粽子投江餵鱼保护屈原躯体,而后演变为端午节龙舟竞赛及吃粽子的风俗,用以纪念屈原尽忠爱国的节操。


龙舟竞赛是端午节最重要得习俗之一。



神话白蛇传

传说有千年修行的白蛇白素贞,为报恩与许仙结为夫妻的感人爱情故事。端午节当天白素贞被逼饮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差点吓死许仙。因此,后人认为端午节喝雄黄酒可避邪解厄,如果小孩不敢喝酒,父母也会用雄黄酒在他们额头上抹上一个「王」字,祈求平安不受邪毒侵害。不过雄黄含有剧毒,最好不要轻易饮用、涂抹。

纪念孝女曹娥

少女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因父亲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日夜沿江哭寻父尸,经过十七天还是找不着,伤心欲绝下她便投江自杀;五日后恰逢五月五日,众人惊见她抱着父亲浮出水面,乡人为纪念她的事蹟而祭之。于是,后人便在她投江处建了曹娥庙,曹娥寻父之江称为曹娥江,她住的镇改名为曹娥镇,以此感念她的孝行。

悬挂五瑞袪疾防毒

古人会在端午节将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山丹、胡蒜制成人形或虎形挂在门上,称为艾人或艾虎;也有的制成花环、饰品, 因气味芳香,外观美丽,小孩妇女都争相佩戴。这五种植物用于中医,不仅能入药也具治病疗效,平时也有驱虫防毒的功效,所以不管是插在门上或带在身上,目的都是为了杀菌防虫毒,并期望能驱邪保健康。
挂菖蒲、艾草有个民间传说。唐朝时发生黄巢之乱,当时烽火漫天,百姓纷纷逃难。有一天黄巢经过一个村庄,看见一妇人怀裏抱着较大孩子,手上却牵着较小孩子,与一般逃难人不一样,黄巢不解就追问她。妇人不认识黄巢,含泪指着怀裏孩子,告诉他这是大伯的孩子,手牵的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情况危急无法兼顾,她打算牺牲自己的孩子,以保护大伯的唯一骨肉。黄巢听了万分感动,告诉妇人只要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就能避开黄巢的军队。后来妇人把这消息告知村人,全村百姓也因她的义行而获救。

挂锺馗像驱魔镇邪

传说唐明皇有一次染上疟疾,在病中梦到一大鬼追着一小鬼,而小鬼正在偷取明皇的东西,最后大鬼把小鬼抓住并吃掉。明皇大声喝问,大鬼告知,他叫锺馗,
因面貌丑恶,应考时落第便自杀了,今特来帮明皇除妖魔。明皇一醒疟疾也不药而癒,于是令画工吴道子依梦中情景,绘出锺馗抓鬼图,并在端午时张贴以驱妖除魔。所以锺馗被称为「抓鬼大帝」或「端午之神」。

香包、午时立蛋、打「午时水」
端午节在小孩身上挂香包(用绸布缝制,内包香料、檀香),据称可驱瘟防疫保平安;若能在午时把蛋直立起来,来年会有好运道;而在午时所取的井水称「午时水」,不仅久放不坏,还可治百病。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