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七夕」的由来和习俗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 / 时间:2018-10-23 /359℃

「七夕」是个美丽浪漫的日子,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传说牛郎织女两星隔着银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这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爲中国传统节令中最富浪漫凄美的民俗节日。

「七夕」的由来

相传自南北朝起,农历七月七日是天上牵牛星与织女星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俗称「七夕」。逐渐也成为中国的「情人节」,情人在这一天互赠信物结缘,两情久长绵延。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小女儿织女最聪明可爱、手艺又巧。玉皇大帝有一群牛,交给一位牛郎的年轻人管理。两人情投意合、热恋,甚至荒废原本的工作。玉皇大帝生气,叫喜鹊告诉牛郎织女要节制,七日见一次面即可。没想到喜鹊传错话每天都可以见面,他们高兴无比,更把工作完全抛在脑后。

玉皇大帝龙颜大怒,降旨他们每年仅能在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才能见面。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庭,拆散他们美好的婚姻。牛郎追上天庭,终被王母娘娘的天河所隔。后来,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七夕当天通常都会下着毛毛雨,象徵两人倾诉相思的泪水。

各地「七夕」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乞巧」活动,未婚少女祈求牛郎织女保佑嫁个如意郎君,已婚少妇祈求早生贵子,中年妇女则祈求家庭平安。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夜晚设下香案,摆上水果、花粉,针线祝织女星,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裏,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穀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也有类似的乞巧习俗。用麵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爲得巧。绍兴农村有许多少女会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时若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少女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浙江金华一带七夕则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爲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双七水”可避邪治病延寿。七夕这天鶏鸣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爲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蔔巧”,即用蔔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台湾民间在七夕当天,会在床上摆设麻油鸡、油饭、七张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婆姐。另外,凡是给七娘妈作契子的孩童,七夕黄昏须在门口设供桌准备鸡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并以铜钱繫上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絭」,此后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线,直至十六岁为止。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