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节:端午节溯源的传说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Mike / 时间:2018-10-23 /342℃

农历五月初五为是「端午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端午亦称「端五」,是因为「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其他称谓,如:夏节、浴兰节、天中节、艾节、诗人节等等。每种叫法都有其来源,这也间接说明了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历史上五月初五发生过很多事,流传下来作为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的习俗各地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一般来说,在端午节前后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在民间最为普及,其他还有悬锺馗像,挂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兰草汤沐浴等等。

关于端午节溯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几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据《续齐谐记》( 吴均,公元467-502年着)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忧国忧民,但楚襄王听信小人谗言,不采纳屈原的意见,并将他从楚国放逐,屈原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日夜忧愁,最终抱石投汨罗江而亡,留下「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表示其无奈之意。

楚国民众十分哀伤,驾舟奋力营救,又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餵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另一个传说认为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也是楚国人,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大败越王勾践,后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但伍子胥主战,为奸臣所害,被夫差赐死,伍子胥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初五将伍子胥尸体投入江中,人们感于伍子胥之忠义,于每年五月初五纪念他。

孝女曹娥殉父的故事也发生在五月初五,据说曹娥是东汉人,十四岁时,其父落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终日沿江啼哭,十几天后,在五月初五投江寻父尸,后两尸合抱而浮起,人们感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并于五月初五祭典她。

其实,另一种更久远的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古人对「恶日」的禁忌,这是因为于一些端午习俗的盛行早于屈原的传说。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天气渐热,各种蚊虫开始出没,容易引发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恶月」之称。所以《礼记.月令》上: 「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 ;止声色, 嗜慾。」 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静养为养生原则。 有的地方还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五种植物来祛毒,其中即有蓄兰沐 浴和悬挂菖蒲避邪。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根据自然万物的变化,节气的不同,去相应的适应自然,由此,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民间有着各种节日,以及其特有的习俗,同时也流传下来很多优美的传说,这充份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想法,而各式各样的民间习俗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