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话重阳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 / 时间:2018-10-23 /387℃

黄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重阳佳节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大约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贾佩兰。戚夫人死后,贾氏被逐出宫,她曾回忆宫中的生活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牵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据说酿菊花酒需从前一年的重阳就采集菊花及其枝叶,掺杂在黍米当中酿制,到了次年的重阳节就可以开罈饮用。

晋代的陶渊明可谓爱菊成痴。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菊花诗中的名句。《续晋阳秋》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重阳,陶渊明家中无酒,他很惆怅地到院子裏采了一大把菊花,无聊閑坐。这时忽然有个白衣人手捧着酒罈子前来拜访,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为了结交陶渊明,特别遣人先送礼致意。陶渊明大喜过望,马上开罈畅饮一番,过了一个痛快的重阳节。

南北朝《续齐谐记》中写了一个关于重阳习俗的传说:汝南桓景随道人费长房游学累年,一日,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当有灾难,宜急回并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举家登山,晚上回来果见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于是世人重阳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中医记载茱萸叶能防蚊叮虫咬,菊花可驱目疾肿毒,所以茱萸也得了个雅号叫「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菊」字的来源本是「鞠」加「廿」字头,意思是「穷尽」,也就是说菊花开过,一年中再也没有花开了。说到这儿,不禁想咏菊的诗词来。历代诗人词家都以菊为深秋之花,所以基调大多落于悲秋伤怀。如唐朝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宋朝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唯有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与众不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直写得豪迈雄奇,仿佛有无尽的国色天香裂笔透纸而来。

唐朝贞观某年重阳,太宗皇帝赐文武五品以上官员骑射于玄武门。宋国公萧瑀连发了好几箭都没射中。欧阳询便作了一首诗来嘲笑他:「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覆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这首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说来也巧,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他的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正是写于重阳节这一天,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使王勃一夜间名贯大江南北。


宋朝的重阳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富裕的店舖酒楼往往以各色菊花扎成长长的门廊恭迎宾客,有粉红的桃花菊、有纯白的喜容菊、有檀心的木香菊、有金黄的金铃菊,千枝万朵,灿然耀眼。客人仕女童子奴僕穿廊往来,色彩缤纷,花香盈袖。

宋朝在重阳的食俗中还开始注重蒸花糕。《岁时广记》记载: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这是取「禄」、「鹿」同音的好口彩。而且在重阳这天天将亮时,以一片糕搭在小孩的头上,口中祝祷:「百事皆高」。

皇宫中重九祭祖先时,则令公厨在糕上作几只小粉象,称为「万象糕」。

明、清两朝的重阳花糕在馅料中加入了枣泥,所以变得极其甜美而可口,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以宫中为例:九月初一始蒸糕,糕大如盆,舖枣泥两三层,中间夹上各色切碎果乾细丁,香甜扑鼻、精緻美观。花糕蒸成后,还要迎回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糕,所以重阳节又称「女儿节」。

重阳时已深秋,草木绿意不再。此时正是赏看红叶的好时节。明、清京都人好于重阳至西山赏红叶,或洗温泉。也有人携带酒菜到郊外痛饮终日,称为「辞青」。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