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面人郎简介,面人郎作品欣赏

民间艺术 | 面艺 / 作者:洋洋 / 时间:2011-04-05 /12352℃

面人朗简介

面塑俗称为面人、江米人。历史上民间有逢年过节用面粉捏“月糕”、“面鱼”等习俗,由此产生面塑艺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小时候,冬天路边经常能看到捏面人的,推辆自行车,后座上立着个草靶子,靶子上插了用竹签挑着的面人。那时候见得最多的面人形象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几分钱一个,买回家玩不了两天就坏了。 

过去,老北京逢年过节家里拿面捏个兔爷、捏个小耗子之类的,为的是哄孩子开心。如今面人已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成为人们观赏和把玩的工艺品

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郎。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吸收其它艺术之精华,广采众长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面人郎”是其中的一个流派,面人郎靠捏面人捏成大家,并且把捏面人提升到面塑艺术层面。 

一个世纪前,带着同样艳羡的目光,幼年的汤子博与郎绍安迷上了“指尖上的魔术”,从此入行并终成泰斗。据“面人汤”第三代传人冯海瑞介绍,生于通州的汤子博早年常在当地漕运码头附近的万寿宫玩耍,万寿宫乃各地艺人云集之所,他别处不去,就守着山东面塑艺人的摊位痴痴地看,然后买回面团自己研习。而“面人郎”郎绍安的从艺经历与之“雷同”,冰心在面人郎采访记(已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写他:“有一次我在白塔寺庙会上,看见有捏面人的,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那个年代,京城孩子能看到的最艳丽的街景,或许就是木箱子上插着竹签的彩色“棒棒人”—难怪两位大师的入行仪式如此默契。“面人郎”过世后,他的徒弟张宝琳成为郎派面塑艺术的代表人物。

老北京的面人郎传人张宝琳简介

张宝琳是中国面塑大师,北京面人郎的徒弟。“面人郎”名叫郎绍安(1909—1992),北京满族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其师傅是著名的“面人大王”赵阔明(1900—1980)。郎绍安在旧社会耍手艺30多年,他的面塑作品题材广泛,有反映三百六十行和各种民俗的作品,如:“剃头的”、“耍猴儿的”、“逛庙会的”等。

张宝琳面塑作品遍布世界许多地方,并获得多个奖项。张宝琳承传面塑技术,并在传统的面塑技术上加以改良和优化,同时运用了其他的艺术方面的知识。张宝琳是郎派面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稳,造型准确,形象逼真,装饰简洁的捏塑手法。

1957年,郎绍安之女郎志丽,随父学习面塑,继承发展了面人郎面塑艺术,并有大量作品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品展览创作比赛中获奖,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一位美籍华人用这样的诗句赞美她:郎家世代艺专精,志在传世巧天工,丽质慧心似水仙,手中自有像万千,巧艺真传声名扬。后来,相继出现郎志英、郎志祥、郎志慧、郎志春、王兴山、张宝琳等面人郎的传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面人郎面塑集美术、雕塑、服饰、化妆及造型艺术为一体,每创作一件作品都需艺人付出智慧与心血,因此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对老北京民俗风情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面人郎面塑艺术处于尴尬的境地,原有的工艺美术厂相继转产、下马、倒闭,从艺人员改行另谋职业。要使其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

张宝琳面塑作品

翻砂经历有助塑型

  “面塑以前就叫捏面人。北京的面人分三个大派,一派是‘面人汤’,一派是山东来的走街串巷推车卖面人的,我们叫‘大面人’,一派就是我们郎派。汤派的特点像是国画里的大写意,看起来很有气势,但是人物的神态有些粗糙。‘大面人’就不说了,那是给小孩的玩意儿。郎派的特点是精巧细腻,就好像是工笔画。”张宝琳在介绍北京面塑艺术的时候说。

  从童年起张宝琳就开始接触面塑。“面人郎的师傅是面人赵,解放前流落到上海,解放后上海成立了美术研究所,面人赵就定居在那边了。我们家里和面人赵的关系非常好,面人赵只要来北京就会带着面人郎一起到我们家串门。这么着我们家就跟面人郎认识了。有时候我父亲会请面人郎到家里来捏几个面人送朋友。他就在院里的石桌上捏。我那时候比石桌高不了多少,踮着脚探着头在边上看。面人郎看我喜欢这个,每次都会揪一疙瘩面给我,让我自己捏着玩。边看边学,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开窍了。”

  70年代,张宝琳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工厂做学徒,从事最累最脏但是对技术要求又非常严格的翻砂工作。所谓翻砂,就是按照图纸的设计,用沙子做成模型,然后把钢水倒入其中铸造成型。张宝琳说,翻砂的工作经历对他在后来的面塑创作中,把平面的图案做成立体造型有很大的帮助。

老北京的面人郎传人张宝琳作品

面人郎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工具精巧

  谈到面塑的特点时,张宝琳说:“面塑是比较特殊的造型艺术,它们是加法塑造。怎么叫加法呢?比如玉雕、石雕,都是在一块整料上画好轮廓,然后往下减。面塑不一样,它是一点一点往上加的。做个鼻子贴上去,做个眉毛贴上去,四肢、服饰,这些都是一样一样贴上去的。”

  做一个面塑造型,细说起来要有上百道工序。从面的制作到颜色的调配到人物形象、服装服饰的搭配,每一步都非常繁琐。张宝琳介绍说:“做什么年代的人就要做什么年代的发型。如果是女的,要加发饰,男的是戴帽子还是扎方巾,这都要考虑。头这部分做完了放在一边,开始做身子。先是做裸体的躯干,身体的骨骼结构要做到位,不然人就变形了。然后开始加衣服,衬衣、衬裙、外衣、长裙、衣带、鞋袜。这些都加完了,开始上服饰,在前襟贴一朵花啊、盘一条龙啊等等。”

  这么复杂的工序,要使用的工具却非常简单。一个有机玻璃的拨子,一把密齿的梳子再加上几根竹签和一罐白蜡,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拨子的用法是挑、压、挤、拨,比如裙摆和袖褶。梳子用来做项链和牙齿,把面搓成一条细线,用梳子一轧,就成了珠穿的项链。但是梳子的齿必须非常密,我这有一把民国时期的老梳子,平常都舍不得用,现在找不到这么密的了。做面塑的时候手指头要抹一些白蜡,为了防止手指出汗把面粘起来。”

  现在,张宝琳在制作面塑的时候一般不会使用那把老梳子,而是采用一块刻有尺度的有机玻璃,玻璃上写着0.6毫米。

北京张宝琳面人郎作品欣赏

熟面制作调色细致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懂面塑的人,关心的是面里加了什么料,面的质地怎么样,面塑的造型好不好。

  就拿面本身来说,面塑所用的面是用普通面粉和江米面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用水和好上锅蒸熟。“北方的面塑都是把面蒸熟,南方是煮。不管怎么弄,只有熟面才能做面塑。咱们小时候路边买的那种大面人,放不了两天就不能要了。不是干了就是发霉了。尤其是夏天做的,天气一潮湿就发霉。我们在和面的时候里面加了防腐剂,这样就不会有发霉的情况。”

  郎派面塑和大面人在工艺上还有一个不同就是面的硬度。大面人是在户外制作,外面风大,面就要和得软一点。郎派是在户内制作,所以硬度比较大,看起来很有质感。

  在张宝琳的演示台上,一个铁盘里盛着很多块不同颜色的面团。“面蒸出来都是原色的,所有的色彩都是蒸好后揉进去的。我们只做黑、白、红、绿、蓝这几种基本色的面团,其他的颜色都用这几种颜色去配。比如要粉的,用白的和红的一揉就出来了。只要是水溶的颜料都可以用,比如国画色、水粉色、水彩色,都可以。但是丙烯涂料不行,揉到面里发黏,粘手。”

  独门秘方不传外人

  在问到一个面塑作品能保存多长时间的时候,张宝琳说,“我师傅30多岁做的作品,到现在有70多年了还完好无缺。我70年代做的作品现在也没有问题。”说着,他拿起上午刚做的一个钟馗塑像使劲地摔在桌子上,作品不但没有坏,连变形都没有。

  “我们郎派用了三代人的时光研究怎么能让作品保存得时间更长一些。经过很多的实验,最后我们找到一种原料,把它加在面里一起蒸,可以增加面的柔韧性。现在,我们刚做完的作品,质地就好像是橡胶的一样,不怕摔不怕碰。当然,等它干透了就不能这么摔了,那也能摔断。”至于里面加了什么原料,张宝琳笑着说这是郎派的秘方,不能对外透露。

老北京的面人郎传人张宝琳作品图片

北京面人图片欣赏面人郎传人张宝琳作品

#p##e#

老北京面人郎张宝琳作品图片

面人郎传人张宝琳面人作品欣赏

张宝琳面人郎作品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