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壁画制做方法

民间艺术 | 绘画 / 作者: / 时间:2014-07-19 /3960℃

制作画壁的一般程序是:
  
  1 壁面底层处理
  (1)钉麻和压麻。钉麻作法是在坯砖缝中,每间隔50cm钉木橛或竹楔子,将麻缠绕其上,叫做钉“麻揪”,或在钉子间来回缠绕,拉成网状。压麻作法是:在砌砖时就把麻横压在墙内,抹灰打底时把麻分散铺开,轧入灰内。钉麻和压麻作法可同时并用。
  (2)往墙面上撒水。工匠中有“水是瓦匠的胶”之说。干净湿润的墙面有利于墙面和画壁的附着。
  
  2 画壁打底
  (1)在经过前道程序处理过的墙面上抹一层大麻刀打底泥灰。这层灰以找平为主,是粗泥灰。粗泥灰由粘土(胶泥)和洗净的大粒砂,加麻刀(麦秸杆)和匀。用大抹子在墙壁上厚抹一层,约2cm。表面不要太光,也可用瓦刀划斜纹,便于第二层着壁牢固。
  (2)第二层上细泥。细泥由粘土加细砂(土6:砂4)加麻刀、麻纸浆、动物毛等搅均拌匀,在第一层灰干至七成左右时铺盖上第二层灰。应尽量用大抹子搓平。
  具体作法是,先把粘土用水泡开。用木棍搅成稀粥状,让渣沉后,澄出于容器,再加细砂和麻刀搅拌勻。在往壁面上抹时,可随抹随喷水。如面积大,不能一次抹完时,可分段随抹随轧。厚度约1.5cm。整个打底灰(含第一,二层)厚度至少应在2cm~3cm以上。
  
  有的地方,画壁面层泥灰,还有用掺蒲捧、棉花、麦壳等。采用砂上泥灰,而不用白灰(石灰),“是因砂土是石性,不致泛碱,碱性有侵蚀颜色的缺点”。(刘凌沧先生语)
  
  3 刷罩壁面
  (1)刷自浆。在打底灰浆未干时刷 白垩土浆(白垩土,又名闻喜土,北京俗名土粉)。
  自浆调配法:把白垩土倾入盆里,加凉水浸,半小时后土块溶解,用木棍搅成粥状,再加生豆浆,比例各占二分之一,用排笔刷于墙面,行笔用力要匀,横竖各刷一遍,乘底层未干时刷,稍停,再用抹子轧平。刷白浆忌用石灰,石灰性热,容易把颜色浸蚀变色,再一种作法是,在二层打底灰后,不再刷白浆。
  (2)刷胶矾水。画壁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刷一至二遍胶矾水,待干透后作画。
  胶矾水调配的方法是:先把明矾研成粉状,用温水化开,乘温再把稀胶水倾入水中,搅匀即可。比例是:胶2,矾1、水25。胶用广胶,性柔不暴。胶大会滑而滞笔,矾大涩笔。以往画工测试胶矾大小的办法是用舌尖尝试,如发甜,稍有涩感,则可。涩舌尖则矾量过大。刷胶矾水时,要用排笔一笔挨一笔刷于壁面,勿让重叠,重叠会使矾性不匀,影响作画效果。
  
  在传统壁画的制绘中,胶矾水的作用很重要。胶矾水有固壁画不脱落和使彩色鲜明坚固的作用,如果在画壁上不刷胶矾水,作画时打底灰或白浆粉会翻上来,使画面颜色暗晕混杂。《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称:“在我国古代建筑的石灰粉刷工程中对矾类物质的应用。这是我国在胶凝材料发展史中的一个贡献,是在无机胶凝材料中对化学填加剂的创造性探索,……使用明矾液罩面,甚至可能形成水化硫银钙之类的物质。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在为提高皎凝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探索填加剂了。”
  
  壁画设计稿和绘制程序
  
  1 第一步:起稿
  民间艺人的壁画稿,叫“粉本”或“谱子”,把绘制壁画的过程,行话叫做“摊活儿”,就是把工作摊开的意思。“粉本”,在汉唐时代已很流行。据记载,唐玄宗忽思嘉陵江水,派吴道子到当地观察,待他回长安后绘在大同殿壁上。吴道子归后,唐玄宗问他画了什么时,吴道子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粉本”的初稿,多出于高手画师所创作,艺术水平很高,学徒都把“粉本”作为学习的范本。一套粉本,往往父、子、师、徒相传、看作财富,使用多年。徐悲鸿珍藏的宋著名白描《八十七神仙卷》据传原来也是壁画粉本稿。
  “粉本”使用的过程是:(1)把创作精确的画稿,誊在坚韧的白麻纸或羊皮上。(2)顺着画面的墨线,用针刺成连续的小孔,俗称“扎谱子”。3)使用时,把“粉本”张于墙壁,然后用兜着白粉(或红土)的小布兜,沿着线条拍打,白粉顺着针孔漏于墙壁,揭开后,画稿上的形象轮廓便显现在画壁上。行话叫“漏谱子”。(北方的壁画,在画壁抹完灰后先刷一层灰色地子,行话叫“吊皂”,在灰色底上漏白粉谱子会更清晰易见。如果是白墙,则用红土漏谱)
  另一种使用粉本的方法是拓稿方式。先用木炭条或只用水调的粉状颜料,在谱子背面,依线勾描一遍,翻过来铺在墙壁上,用布巾在正面用力擦,揭开后,稿子上的形象便印在壁面上了。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专辑:农民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