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痴迷黄河泥塑—“泥人陈”陈俊岭作品欣赏

民间艺术 | 泥塑 / 作者:山东商报 / 时间:2011-04-03 /7983℃

  编者按: 当现代生活被高科技的网络、汽车、手机等充斥时,一些传统技艺的继承人却在默默的耕耘,他们远离尘嚣,努力创作,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他们中不少是济南或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月15日至18日,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济南举行,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寻访民间艺术大师”栏目,走近那些面临消失的传统技艺,让我们一起为传统文化的发扬而努力。

  做泥塑是为记录  消失的老行当  陈俊岭老人家中。满屋子形态各异的泥塑让记者眼花缭乱,半米大小的青衣沉醉在戏曲中,惟妙惟肖;青铜色的仿古器具,单凭肉眼看上去可以假乱真;井中打水的大汉、贩卖布鞋的老妪,各种形式的市井人物更是各具特色。很多市井人物,有些现在都已经见不到了,“这些都是旧社会里的民俗人物,也是一些老行当,很多已经消失了,我希望用泥人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个资料!”  “这个烧茶炉的,我用玻璃板粘住了,准备带到非物质遗产博览会上去参展。这个是老济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行当,那时候济南每个街巷都有卖水的,就是用这个茶炉烧,一两分钱一碗水。你看这个烧茶炉的表情,歪着头,嫌呛人呢,如果低着头专注的烧,就看不见脸,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景表情!”随着陈俊岭的讲述,记者眼前浮现出了一幅街头巷尾卖水的市井图画,烧水的搭个毛巾,忙得脚不沾地,时不时还要往炉子里填点儿炭,真是活灵活现。  随着年龄大了之后,他开始注意这些市井人物,决定记录这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老行当,现在已经雕刻了80件了,准备雕刻100多件,“把我记得的,知道的,都记录下来!”  陈俊岭的心思很细密,有了泥人,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为这些市井人物配上了文字说明。他给记者拿出一个本子,上面都是他自己写的文字解释,“有了泥塑,有小段文字说明,别人就能一目了然!”

  二十六年痴心黄河泥塑  1984年,陈俊岭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学,开始学书法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建议他换个表现手法,尝试泥塑。“那是一个鲁智深喝酒的作品。当时朋友那里有泥,我就拿回来雕刻了一下,结果真是不错,我感觉有信心!”从此,陈俊岭一发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泥塑生活。  后来,陈俊岭参加了老年大学举办的雕塑班,师从著名雕塑家池清泉教授。“第一幅作品是济公,还是不错的,很有感觉,当时池教授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幅作品我雕刻了周恩来总理,池教授看了后提醒说,太像了,但是不够美,这时我才知道,雕刻不应该只是像,更要表现这个人的美,作品出来要比真人美!”  从50岁开始到现在,陈俊岭已经雕刻泥塑二十六年了,为了体现泥人的美感和传神,他自学解剖学、美学,“中国传统的雕刻特点是传神,西方现代的雕塑讲究质感,也就是形美,但面部表情不够生动,我在雕刻的时候,就是将西方的质感糅和进去,不仅让每一个泥人传神,还要有形美,而且有表情故事!”  500多件泥人件件堪称珍品  二十六年的痴情,陈俊岭收获颇丰,“泥人陈”的美名已经名誉济南。其作品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有人曾经询问多少钱能卖,被陈俊岭拒绝了,“如果你实在喜欢,我可以给你复制一个,但我不卖,因为我每一件只有一个!”在他心中,这些泥人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珍贵,每一个都凝聚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有一次展览搬动坏了,把老人心疼了好一阵子。  “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我做过很多作品,大体分为几类,根据我的从艺历程可以分为神话人物、戏曲人物,民俗人物、历史人物和抽象人物,还有一些文物、昆虫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仿古文物的要以假乱真,昆虫类的要活灵活现,民俗人物要形神兼备,抽象人物要构思巧妙!”  陈俊岭要求完美,每一件都精雕细琢,做不好的就砸掉重来,像一个推小车的泥塑就先后重做三次。“我所有的作品一个只有一件,不做重复的,做完这个就构思下一个,所以当一个台湾客商询问价格时,我就说多少钱都不卖,如果实在喜欢就为其复制!”从中,记者看到了陈俊岭对自己泥塑的热爱。  二十六年过去了,陈俊岭家里积攒了满满一屋子泥塑,箱子里、橱柜里都塞得满满的,500多件泥塑件件堪称珍品。 

陈俊岭老人

  “泥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成为了我的日常生活。”七旬老人陈俊岭因精湛的泥塑工艺被评选为济南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而面对这种荣誉,陈老却坦言,这么多年从事黄河泥塑只因个人爱好,坚持用泥塑的手法刻画民俗人物,就是想把正在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的民俗人物用黄河泥土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个特别的资料。

  退休后爱上泥巴为泥塑苦啃解剖学

  今年75岁的陈俊岭老人少时便酷爱美术,常涂涂画画。上世纪80年代,陈俊岭退休后重拾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建议他可以换个表现手法,尝试泥塑。“那是一个鲁智深喝酒的作品。”时至今日,陈俊岭回忆起来还颇觉有趣。从此,陈俊岭一发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泥塑生活。为掌握更多技法,陈俊岭参加了老年大学举办的雕塑班,师从著名雕塑家池清泉教授。陈俊岭表示,他崇尚写实,希望能够用自己手中的泥土,展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特别是很多正在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的行业或是民间习俗,晚辈们都无缘一见。如果能够记录下来,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料。可陈俊岭认为作品中的人物身体比例看上去有些失调,头部过大,手脚较小。陈俊岭一直琢磨进行改进,便自己购买了骨骼学、生理学、力学、解剖学和美学的书籍,细细研读。在雕塑推地板车的作品时,陈俊岭就运用了自己所学的人体知识,突出表现身体用力状态下的锁骨和小腿部肌肉,尽可能展现真实的场景。

  上街观察生活常出传神之作

  如何让作品传神?陈俊岭感慨,每一件作品都是生活的积淀,都是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每有空闲,他就喜欢出去转转,观察风土人情和人物特点。只有积累得足够多,才能薄发。

  碰到扫大街的人、街边算命的人、摆摊卖水果的人,甚至是匆匆而过的行人,他都要提起精神仔细观察。为此,陈俊岭还闹过不少笑话:“谁愿意你一个劲儿盯着看啊?”每次,他观察上了瘾,在旁边盯着陌生人看半天,总把人家吓得默默走开。得益于不着精髓不罢休的尽头,陈俊岭创作出很多源自生活的传神作品。

  25年乐当“泥人陈”泥塑作品超500件 1994年,陈俊岭在趵突泉推出了个人的泥塑展览,颇受好评。此后,他还不定期参加艺术展览。他说,展览不光是展示自己的作品,更是精进技艺的大好时机。“你看这个算命先生的作品,就是接受了观众的建议。”陈俊岭说,在作品展览时,他总是“潜伏”其中,“偷听”观众对他作品“找茬”。据他介绍,算命先生前有一个布幅,上面写着“赛小神仙”四字,原本按照现在的写字顺序,是从左到右,但观众提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字顺序还遵循从右到左的旧规。陈俊岭觉得有道理,回头就改正了。

  从1984年从事泥塑至今,陈俊岭已经做了整整25年的“泥人陈”,雕刻的作品超过500件。现在,他已经带动起一个泥人陈的“小分队”。在陈俊岭的桌上摆着几个比巴掌还小的泥塑作品,最显眼的就是一身绿色的天线宝宝,技艺不够熟练却很鲜活。这是陈俊岭外孙女冬冬的作品。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