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的风俗 巧联妙对意无穷

流金岁月 | 老习俗 / 作者:庞升龙 / 时间:2018-05-20 /730℃
中秋吟月古今皆然 中秋对联巧趣多

一到中秋必吟月,古今皆然。中秋节是个充满历史古意又盎满人情诗趣的中国传统节日。古人对月作诗填词,以寄意、抒怀、言志……层次无穷,君臣、诗人墨客、商家百姓也常常「作对」应和、竞技和逗趣,妙趣联联来。

对联,据云最早出自五代后蜀末代君主孟昶(公元919年-964年)的春联,就在他亡国、葬身的那一年的春节作成。自此以后渐渐深透中国的文化层面直至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对联可以意蕴婉曲载典故富巧思,也可以平白直述通心达意。中秋佳节,又临,怀念「古月」情致,看一看古人的「对月」佳联,增添过节的趣味。

秀才中秋赏月 月月月圆逢月半

清代广东才子宋湘(1756年-1826年,字焕襄,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十七岁即中秀才。有一年中秋节,他约了几个秀才赏月。望着天上若银盘圆月,他即景吟出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这「天上月圆,人间月半」的叙述,掩映人间有阴晴圆缺的缺憾,以实映虚,情思绸缪迴荡其中。据说,当时几个秀才都对不出相映成趣的下联。到了那年除夕夜,宋湘自己触景生情又对出了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联勉力成对,在叠词的结构上「月月月圆逢月半」、「年年年尾接年头 」称妙。 上联赏月而成天上、人间之句,饶蕴世间情味,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却失于凑句,只能以平淡无趣的余味收场。或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况味:绚烂归于平淡,繁茂归于衰败。

春夏秋冬南北东西 中秋风月旷古

李渔(公元1610年-1680年) 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浙江金华人。据传有一次他游览江苏扬州的桃花庵,与庵中方丈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边赏月边作对,将「月」入联兴致昂然。
登上了赏月台,他俩就「作对」了!

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方丈又道: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又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赏月不将月色入联岂不索然无趣?李渔和方丈两人的对联从及身的登台、入座情境开始,倏将春夏秋冬、东西南北的大块时空邀入对中,当下一联风月的时空瞬间无限开展。明月当空。天接山处尽,天外有天;月浮水面时,水下藏月。一联风月无限隽永,历经旷古多少春秋!

水底连天  月中带影一雁飞

中秋赏月登楼尽兴,所以登台赏月的对联也不仅一、二。传说清代时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两人于中秋登楼赏月。这两人的姓名好像是特意而造,不管如何,「北、南」的空间成了对联的引线;「水、月」的印象是中秋对联的主题。

登楼望月,天际北斗七星同时也映入眼帘。看李北水怎样把「北水」之名巧嵌入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八月十五中秋时节,也正是鸿雁南飞时。楼顶有孤雁群飞过,张南月触景生情智生,巧妙对出下联:

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张南月将他「南月」之名,巧嵌入下联,「南楼」对「北斗」、「月中」对「水底」,同时「一雁」对「七星」、「一双」对「十四」、「带影」对「连天」,用词对偶、平仄对丈之外,词性相对、数字相对、空间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相和,和上联工整应和,异曲同工妙趣添双。而且下联的「一双飞」对「十四点」以动映静,在诗韵、诗情上更上一层楼。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5年)〈一剪梅〉有一词「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让人玩味千古。八月十五中秋节,雁南飞逢月儿满,人儿归不归?彼情彼景、此愿此憾,常在心头。

月圆人团圆是人间的衷愿,叹!但愿人长久自古不能全。人生,总是在生离死别中忧扰,生命,总陷于生老病死中轮迴。能放下圆、不圆的忧扰,赏风月之清趣,已是难得的中秋美事。真要超脱春夏秋冬、东西南北时空的界限,一探山外山、水底月之妙景,大觉者早已点醒世人必须在精神境界上超越,更上层楼、更上层楼……。@*



,

→ 名字网微信公众号:【roudingdiy】 ←
本站提供信息存贮空间服务,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提供简单说明,将于7日内处理。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传播、发表,可联系本站购买商业服务。
相关阅读